智能制造與能源工程學院前身為機電工程學院,成立于2001年,經過21年的發展,學院的學科專業特色進一步彰顯,師資隊伍日益優質,教學條件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科研競賽成果不斷增質,內涵建設不斷增強,并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特色。
一、辦學歷史較久、辦學經驗豐富
學院創辦于2001年,是學校較早成立的學院之一,經過21年的發展和創新,學院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沉淀了一大批優質的教學資源,學院現已形成了大機械學科下的集機械、能源、電氣于一體的專業群,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
二、辦學定位準確、學科特色鮮明
學院按照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學院從創辦之初就確立了面向制造業培養人才的辦學定位。2016年學院根據學科專業發展趨勢確立了面向《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培養人才的辦學定位,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重點建設智能制造學科專業群,推動人才培養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進行轉變,確保學院人才培養符合工業4.0特征的時代需求,努力為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省級工業機器人大賽現場
舉辦省級工業機器人大賽
3D打印作品展
以賽促學比學趕超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三、一切服務于學生的辦學理念
學院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牽引繩”,將一切服務于學生的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學院教職工愛心送站活動
學院師生交流座談會
四、不斷優質的師資隊伍
學院把握發展關鍵,時刻把師資隊伍建設擺在首位。堅持“專家治校、學者治學”,不斷加強引進和培養高學歷、高職稱等高層次人才,為每個本科專業聘任了專業帶頭人。目前,學院共有在校生1688人,專任教師69人,教授15人,副教授16人,高級工程師5人,博士9人,碩士32人,“雙師型”教師35人;具有一支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優質的教學團隊。
五、辦學條件不斷提升
學院實驗實訓設備齊全,建有工業4.0智能工廠、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車輛工程、新能源、機電工程等六大校內實驗實訓基地,教學儀器設備總值達3400余萬元,可以滿足專業實踐教學需求;同時學院與新鋼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新余精誠精密有限公司、浙江萬里揚股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建立了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了資源共享。
校企合作簽訂現場
專業實驗實訓基地
六、專業建設成果顯著
經過不斷的建設和發展,學院專業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截止到目前,學院共有1個省級高水平本科教學團隊,2門省級精品課程,2個校級重點建設專業,1個校級一流建設專業,1個校級優秀教學團隊,5門校級精品課程和3門校級一流課程。
七、科研競賽成果不斷增質
學院始終將教學與科研作為學院發展的兩翼,注重科研團隊的建設和科研項目的申報,不斷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自2019年以來,學院教師共主持省級課題立項7項;編寫教材7部。發表論文63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2篇;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62項,軟件著作專利2項。
獲省級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比賽一等獎
獲全國“TRIZ”大學生創新方法大賽優秀獎
八、學生考研結碩果
2018年以來學院共有78名學生報考碩士研究生,共有42名考取碩士研究生(2018年8人,2019年8人,2020年16人,2021年10人),錄取率為54%,其中985、雙一流高校2人,211大學4人,全校目前考取最好大學也是我院賈志廣同學,考研成功率和質量逐年攀升。
九、新技術、雙導師融入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在校專業學習效果的一個綜合檢驗,為此,學院非常重視畢業設計工作,將學科專業前沿技術3D打印技術融入到畢業設計中去,同時安排雙導師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在注重畢業設計質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畢業設計實際作品制作。
十、服務地方經濟在行動
學院始終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連續四年組織師生對口幫扶新余市袁河工業平臺一年一度的南方農業機械產品展;同時積極鼓勵在校大學生黨員支援新疆建設,2018至2019年學院共為新疆建設發展輸送了2名在校大學生黨員,始終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前往新余南方農業機械城開展志愿服務
黨員教師對企業員工進行專業指導
2018屆畢業生冷芬學支援新疆建設
2019屆援疆學子鄭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