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江西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團隊赴新余市分宜縣操場鄉、洞村鄉等地開展紅色文化學習實踐活動。通過實地考察革命遺址、觀摩紅色文物、聆聽歷史講解等形式,教師們深度挖掘地方紅色資源,探索將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路徑。
在洞村鄉紅色教育基地,教師團隊通過“歷史場景還原+文物深度解讀”的模式開展沉浸式學習。展館內,泛黃的《湘贛斗爭》報刊原件、銹跡斑斑的紅軍大刀、字跡模糊的入黨志愿書等200余件革命文物,將1930年代湘贛蘇區的斗爭圖景徐徐展開。講解員指著展柜中一雙草鞋動情講述:“這雙草鞋伴隨紅軍戰士走過300多里山路,鞋底磨損處見證著‘革命不怕遠征難’的堅韌精神。”教師們駐足凝視,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文物細節,為課程案例積累素材。
學校教師團隊重點考察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地標:在紅三軍團臨時指揮部舊址,斑駁土墻上仍清晰可見“擴大紅軍”的標語字痕;于湘鄂贛紅軍醫院遺址,教師們觸摸著當年救治傷員用的竹制手術器械,感受戰火中的醫者仁心;走進革命烈士黃開泰故居,泛黃的家書里“舍小家為大國”的抉擇讓多位教師眼眶濕潤。“這些遺址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立體的歷史教科書。”肖鵬老師在參觀時感慨。
實地研學后,教師們圍繞“紅色資源教學轉化”展開專題研討。崔麗老師提出構建“三維聯動”教學模式:“一要提煉文物背后的價值觀內核,二要設計沉浸式教學情境,三要搭建實踐育人平臺。”學校寧世春教授分享感悟:“在烈士故居看到用門板改制的課桌,讓我想到當代教育者的責任——要用好紅色資源這扇‘門’,為學生打開理想信念之窗。” 教師團隊結合調研成果,初步形成三項教學方案:開發“文物里的中國精神”系列微課,策劃“重走擴紅路”情景模擬活動,建立“口述史+新媒體”紅色資源庫。肖鵬老師表示:“這次實踐讓我找到理論講授與情感共鳴的結合點,今后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時會更有底氣。”
此次研學活動共采集影像資料200余份,整理口述史料1萬余字,為思政課建設注入鮮活的地方紅色元素。下一步,馬克思主義學院將推出“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周”實踐活動,通過“實地研學+云端共享”模式,讓更多學生在觸摸歷史中筑牢信仰根基。正如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崔麗總結:“思政教師要做紅色基因的‘翻譯官’和‘傳承者’,讓革命文物開口說話,讓英雄故事直抵人心。”
一審:肖 鵬
二審:何 凱
三審:于永清